手速跟不上脑洞!!


吃的非常杂,慎关

【鹤唳华亭】一个书评

吃下了安利后非常囫囵的把鹤唳华亭刷了第一遍,我只记得有些情节让我非常不舒服,而这种不舒服并不是因为与人物的共鸣或者因为本书悲伤的基调,而是被书中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搅得胸臆难受,我草草结束了一刷,只想把故事大概了解就行。

之后我开始了二刷,这一次我看的非常仔细,许多模糊的地方甚至回头核对了。我之前一直觉得是我不太适合读这本书,因为我没有作者这样的文字功底和阅历,所以我不理解。大概事实也确实如此,我二刷后,对这本书的权谋线仍然非常的不适应。

我不知道这究竟是谁的问题,一般来说吃安利等于是想要更深层的了解对方的想法,而我也很执着于这一点,我甚至一度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感受。有时候我被这本书的感情线打动,但是下一秒就会被皇帝的举动和人物针对当前局势采取的状况搞得意兴阑珊。后来我在皇帝让太子带镣铐这个情节实在受不了停下来,去翻看了其他的书评,这才发现这本书的评价总体趋于两极,原来也有人和我有相同的感受,我才渐渐停止了自我怀疑。

我主要去看了知乎和晋江的评论,对比了一些好评和差评的读者。我发现好评的读者文辞婉约,差评的读者用词更喜欢直接,用俏皮话和吐槽的形式更多。好评读者多数是历史文化专业人士,差评的读者通过他们回答的其他词条,可以看到是游戏和电子产品类,可以归类为理工科的人士。

其实我从很早就隐隐感觉到不论文或者理,明明是在各自领域同样出众的人,却难免在一些问题上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而且所谓的文理分类或许过于死板,但是不同专业之后接受的训练和思维模式难免影响我们对问题的侧重,虽然很遗憾,可是我也避免不了这样的刻板印象。总体来说,我还是认为这本书在权谋上有非常严重的硬伤,我希望尽量以我的角度公肯的评价这本书。

鹤唳的作者是名学者,原著也在豆瓣上获得了非常高的分数。奈何一本好书想要所有人喜欢本来就是很难的事,所以能和所有人胃口被称为名著的书也才那么少见。因此我还是想直言,这本书的逻辑硬伤真的很多,它确实文采斐然,但也有人说行文阅读不适,这也很正常。就像有些人就是和某些人聊不到一起大概是一种感觉,尽管可能彼此都是非常出众的人物。

好了,以上是我能够直言我想法的前情。

我目前只看到一点点,很期待有人能够给予合理的驳斥。虽然有人说不可把鹤唳单作为言情或者权谋来看,但毕竟权谋占据本文一大半的篇幅,作者也把权谋作为人物塑造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那么我作为读者要求权谋的质量也是可以理解的。

鹤唳开局案是李柏舟案,太子漂亮干净的搞死了这个人。但因为能做到这个程度的人又有这个动机的人太有限了,用排除法也可以很简单的得出是太子黑手,皇帝选择隐而不发。(这件案子之后又会被拿来发作)

之后是阿宝蔻珠的小内奸案,这里我有一点不解,尽管作者之后给出了解释,我却仍然觉得有些牵强。就是太子知道阿宝是间谍后把她纳为侧妃这件事,作者的解释是这样的,抬高女主位置,令她背后的人知情,但是因为女主被控制无法传递消息,所以之后无论是以她为饵还是弃子,在询问都会方便很多。可我觉得并没有。

你亲自选出的妃子如果之后被询问,还被定位是内奸,别人对你印象会如何?一但成为妃子这件事就人尽皆知了,这就好像经理大正旗鼓的从底下提拔了一个洒扫的作秘书,之后发现秘书是其他公司的卧底....这个比喻可能有失恰当,但是这件事的处理怎么看都还是略欠进一步的解释。特别是萧定权的设定又是聪慧敏感多疑的,怎么看这个处理都不像是他的风格,或者像蔻珠那样放出去暗暗处死,或者干脆只让她知道自己想让她知道的比较合适。

不过后者显然不可行,定权对阿宝的聪慧既欣赏又十分忌惮,他自己是没把握控制这个人的,处死对他还更好一些。其实维持原样是最好的方法,我个人感觉是好过大张旗鼓册封的。之后我看了下文又想了个解释,因为萧定权虽然设定聪慧,但是他过于感情用事,以至于没有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并不是说他的取舍)。

这个结论来自于中秋歌谣案。

这首佳人回首顾不顾的歌谣,综合宴席上一人的无意之语,再加上他先师的一幅字,再加上齐王告发,仅凭这些他就做出了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推论,这件事是他老爹联合齐王在搞他。

这是一个智商设定中上的人思考模式吗?但是后来看了一些作者的弥补,行吧,萧定权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国手,他下棋的时候对跟他对弈的人,还有他的棋子,都充满种种感情。对父亲他爱恨交织,对舅舅他依赖又难以忍受他的逾越。所以他做出的判断荒谬可笑,因为剧烈的感情让他不得不往那个方向怀疑,那么他会封阿宝为妃大概是因为他真的有几分喜欢她。

这样或许说的过去,但是也非常勉强。渐渐的抽丝剥茧,就发现优美文辞下这个朝斗局其实很简单。但在这个月晕效应的文辞下,即使有人物行为的不合理还有自相矛盾的设置,读者可能也不敢去怀疑,反而会质疑自己是不是没看懂。我是很反感以这种方式写计中计的,一个真正出色的计谋,无需隐晦的文辞来装饰,他应该经得起推敲,经得起明明白白的放在太阳下。这并不是说一定要在字里行间毫无取舍的一一交代清楚,而是当之前隐藏的一切浮出水面,整个局曝露在眼前后,仍能让人觉得这合情合理值得玩味。读者看到对应的真相后恍然大悟,而非疑惑不解,那么才是一个有完整逻辑的计谋。

其实计谋的设置也不一定需要人物都多智近妖,像金光里那种智斗其实也不是唯一的途径。权游里也有很多令人意外的计谋,但他们都是在已知自己底牌的情况下普通人也会做出的的抉择,权游唯一的智力设置是小恶魔,(虽然他在第八季疯狂降智,应该说自从跟了龙母就在掉智)他面对困局能做的也是先把握对方的目的,然后给予自己能给予的棋子,如果没有他会选择虚张声势,这都是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他所掌握的信息量的。

但是鹤唳的不自然很明显,有时令人不禁有种,作者为了把情景推动到这种境地,所以才让人物做出这样选择的感觉。阿宝封妃和中秋歌谣案都让我有这种错觉。

此外还有安军帖案。从行文知道舅舅很早就开始拖延战事,舅舅对边境的控制就跟金光苗疆的铁军卫军长铁骕求衣差不多,牢牢在握,皇帝是轻易动不得的,圣旨下去也入泥牛入海,所以才有了后来的长州边事局。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战事拖不拖延对舅舅在边防的地位都没什么影响,拖延战事的好处可能是,如果一直在打仗皇帝就没有机会下手换将,但是也不排除会有皇帝心意很坚决的要临阵换将,只要他的掌控力能到战场上。显然老萧是没有的,就算舅舅一直打胜仗皇帝也不能怎么样,所以这里一直拖延战事我还是没有捋清利弊关系。

因为我对历史的不了解和不熟悉,我也不知道有没有类似的案例,和当时的利弊又如何交错,皇帝又是如何不能轻举妄动,我是凭着我对文章设定的理解做出这样的质疑。但我认为一个故事的作者有将故事交代清楚的责任,如果非说这样是高明的春秋笔法,那我也只好吞下我的疑惑。那么这样看不清理不明的局势和计谋,又有何趣味呢。看不清所以感觉不到那人到底是有多老谋深算,只觉得不解而已。

安军帖之后就是胡不归案,也是女主大放光彩的一案,这个发生在阿宝封妃之前。胡不归案是皇帝重病后封锁消息,将毫无准备的太子请入朝中,太子以只有他和女主知道的方式向女主求援,女主聪慧的知悉了他的意思并且请来了太子的小跟班许昌平,最后也没有怎么样的故事。

这个地方我又翻回去看了好几次,我想知道两人费这么大心力传递消息找到许昌平,究竟给太子带了什么妙计,结果内臣只是复述了一遍......我还以为我看漏了,怎么会就这么揭过去了,之后竟然不再提这事了,定权直接开始搞阿宝了。我不仅怀疑他进宫后就发现皇帝没啥大事自己也没啥危机,只是纯粹用这件事试探阿宝呢。没准阿宝也看出来没什么事,但是就是要虚虚实实的试探,所以就去配合他做了这件事。说真的这样猜没什么意思,我写计中计写不下去也会这样含含糊糊的。不知道作者之后有没有交代胡不归案究竟是怎么个回事。

不过胡不归案至少太子的怀疑能说的过去了,他本来针对自己父亲的事就疑神疑鬼的,做这种错误的结论也不奇怪。

皇帝的举动有点奇怪,无论他觉得自己会不会死,他都应该为自己的继承人做些打算。他就算忌惮萧定权,在择定继承人的情况下都不该再去刁难他。除非他不想要这个太子,但是从后文来看他对定楷和定棠的能力更加不满,甚至定棠为什么会被养成的那么不精于朝斗的个性也很值得深思,不管这些原因为何,作者都没有给出足够的解释。作者似乎设定了一些人设,并且用十二分感情去表现定权身上的家国气质,所以结局,中间的冲突都设定好了,至于人物如何走到那一步,会不会在那种情势下做出那样的选择都不再重要。就好像先在本子上画好点,再用曲线将点硬连接起来,为了防止逻辑的错误又故意将一切模糊,这样似乎怎么解释都说得通。

最后再回到中秋歌谣案。

皇帝似乎要专心搞定权了,但又因为自己的白月光难以决断,如果不是男主突然醒悟跟他说实话他就真的不打算捞他出来。

皇帝的人设也是智商在线的,他应该能考虑到,这个歌谣如果是萧定权放的,对他有什么好处?如果他是替舅舅背锅,舅舅这么做又有什么好处?再加上此前他对定棠的盘问,他应该是怀疑这件事根本与定权无关。

看到这里我只觉得为了营造这种父子隔阂,真的有种强行不解释的感觉,而且两人智商下降。定权智商下降因为他脆弱敏感,容易被感情牵制,那么皇帝的判断为什么也会出这么严重的失误呢。

难道他还能得出太子故意气他的结论吗?

所以一个正在夺嫡的太子故意气老爹,这根本是变相的恃宠而骄吧。他究竟想要做太子吗?他身上还背负着卢老师的性命,这种时候或许多多隐忍会更好吧。让父子的矛盾更内化而不要外放。镣铐,皮鞭这种设置实在有些太刻意了。

目前为止,只有舅舅的长州局还算符合设置。只是长州想形成那种局面,不和敌方势力合作是不可能的,所以舅舅或多或少都有些通外敌的嫌疑。敌方刚落败,怎么说也要休养生息,就算是得知换将是大好机会,也难免要好好估量一下彼此势力。当然这些是我的猜测,不和敌方直接合作达成这样的局面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鹤唳是让我感情很复杂的一本书,从种种角度来说我都期待他能够更加大气,更加摆脱某种定势的格局。男主的人设,父子的冲突,对整个主题的定义都是很精彩的,很遗憾朝斗线的薄弱顿时让角色难以立起。本来该出彩的设定显得有些牵强,总体来说是鹤唳是一本在网文中很突出的古言。








评论(11)
热度(2)

© 三锅秋 | Powered by LOFTER